从央媒频频聚焦看江苏培育集聚“智力资本”
来源:泰州人才网 日期:2010-12-23 浏览

 

  科技、教育、人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智力支撑,三大要素自身的活力决定了其支撑力、贡献力。受益于雄厚的“智力资本”,江苏科技创新进入最为活跃的发展期。

  2010年,江苏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人才集聚“三足鼎立”,竞发强音、劲音,为全省转型发展培育集聚高质“智力资本”,成为央媒记者眼中鲜活的“江苏样本”。

  区域创新能力领跑全国

  “专利申请总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专利授权数和企业专利申请数双双突破10万件。”2010年,江苏科技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全省科技创新进入最为活跃的发展时期,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面对江苏科技创新呈现出的可喜局面,各大中央媒体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

  《人民日报》5月26日头版头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栏目中,登载了《创新型经济引领江苏发展》一文,并在第五版发表了长篇通讯《江苏,不用扬鞭自奋蹄》,全方位展示江苏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人民日报》还在8月29日发表《江苏:再创竞争新优势》,描画了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挥出的一系列大手笔。

  中央电视台在5月15日的《新闻联播》播出了《从“资本驱动”到“创新驱动”——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头条新闻。

  作为科技领域的国家级重要舆论平台,科技日报对于江苏科技创新进程自然格外瞩目。科技日报江苏记者站副站长张晔多年来踊跃报道江苏科技工作,采写了许多有分量的稿件。单是今年一年,他就发表了《国际合作再造江苏竞争新优势》、《校企互惠:产学研合作迈入“联盟时代”》、《以创新述写转型——江苏省创新型园区建设与发展掠影》、《知识产权文件何以列入“1号位”——江苏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文章。在谈及《投融资体系之问:科技企业创新能否“不差钱”?——江苏科技金融样本分析》撰写体会时,他说:“江苏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常常引起爆发式发展,所以他们在推进项目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注重引入资本运作的方案和实现机制”。事实证明,这一理念引起创投、券商、金融机构及高层次人才的广泛关注和兴奋点,一些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不仅为拟上市企业提供了“亮点”,也为已上市企业提供了“卖点”。

  新华社江苏分社南京新闻部主任蔡玉高也表示:“江苏科技工作的亮点很多,这为我们分跑科技的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报道资源。今年,我们主要结合‘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跃升全国第一’、‘江苏科技服务世博’、‘江苏院地合作’等主题采写了一批报道,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其中,10月8日编发的《“十一五”期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的启示》一稿,对江苏采取超前部署发展战略、重大成果转化资金引导、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等一系列举措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这也使得江苏能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教育现代化江苏要争先

  “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数量目标,江苏已提前10年全部达到,并且有60%的地区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江苏现有高校124所、在校大学生177万,是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江苏教育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素质,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年8月28日,在江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基石作用,同时吹响了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集结号”,江苏率先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打造高校“优势学科群”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大手笔,成为中央媒体记者笔下的亮点、焦点。

  义务教育均衡,连接着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端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碗水。”8月28日,新华社记者田舒斌、郭奔胜、凌军辉,联袂采写的这篇报道刊登在《新华社每日电讯》一版,对江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行了深度关注:

  “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的义务教育已经基本解决‘有学上’的问题,目前的难题是‘上好学’。”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打破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外来工子女学校和本地学校之间的藩篱。”

  报道列举了江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项改革创新:

  如何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江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素质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加以实践,并配套具体细则严格进行规范,千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

  怎样缓解日益严重的过度“择校”现象,破解教育均衡发展难题?今年以来,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讨论基础上,江苏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流动制度,开启师资均衡发展的“破冰”之路。

  江苏高等教育规模居全国第一,许多学校的硬件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教育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央媒记者格外关注。11月26日,《中国教育报》记者陈瑞昌,对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了专题报道:江苏将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等10个方面,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力争到2015年高等教育主要发展指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江苏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一个缩影。”11月7日,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采写的《从江苏教育看我国“十一五”教育发展步伐》,对江苏教育近5年的发展成果进行了全景式扫描。

  “江苏教育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不论是先行一步的经验成果,还是遇到的问题、困惑及思考,都是新闻。”新华社江苏分社年轻记者凌军辉感言。

  “第一资源”引领转型升级

  2010年,人才是江苏大地上的高频词。

  热情的江苏人,以前所未有的引才力度,敞开胸怀欢迎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江苏创业、就业。不管是省里的“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还是无锡的“530计划”、苏州的“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以及各市县(区)各级为引才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目的只有一个,聚集最优秀的人才为我所用。

  历史上群贤辈出的江苏,大力招揽高层次人才,现实意义颇深。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江苏省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200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稳居全国经济大省的地位。而一直走在时代前列的江苏人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成功转型成为全省上下的紧迫任务。2010年4月,江苏省召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一个月后,新华社记者郭奔胜、刘巍巍采写的长篇通讯《江苏:让人才资源引领转型升级》刊登在5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显要版面,新华网、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纷纷在醒目位置加以转载。新华社记者敏锐地看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江苏省以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盘活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引领经济升级转型。

  新华社记者郭奔胜采访海归郑卫国后说,像郑卫国这样的创业故事在江苏并不是个例,早在2003年,江苏省即明确“人才强省”的战略目标,在省引才计划的带动下,全省出现了竞相引才的生动局面。截至2009年底,江苏省市县三级共资助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600多名,6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这些人才80%来自海外,7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而这些正是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则带着对江苏经济升级背后秘诀的探寻,用长达3400多字的调研报告,一层层揭开江苏腾飞背后的神秘面纱。他将江苏发展的秘诀总结为三个字:早、实、紧,其中“实”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什么是“实”?就是培育人才成长的土壤扎实。

  在2010年6月19日的《光明日报》上,这篇题为《人才助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稿件中,郑晋鸣得出的结论是,要想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仅仅需要车子、房子、票子,而更重要的是搭建好舞台,让优秀人才在合适的平台上发挥最大潜力。一位已落户江苏的海归告诉郑晋鸣,“我们之所以选择江苏,最重要的是因为江苏人素质高,好交往,而且江苏的‘官’更廉。”

  本报记者 蒋廷玉 吴红梅 吕 妍


分享到:
大家都在看